油管能折彎,成蛇形,又因焊接無縫,得名連續油管(Coiled Tubing,簡稱CT)。
二戰期間,盟軍使用17條特制金屬管道跨海輸油,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峽,這些特制海底管道是連續油管的前身。上世紀60年代初,依托連續油管發展起來的技術在西方石油修井作業中成效卓著。五十年后,連續油管作業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香餑餑”。
連續油管纏繞在大直徑卷筒上,由若干段鋼帶斜接在一起。除了早期的油料集輸功能外,現在廣泛用于油田鉆井、完井、壓裂、酸化、排液、試油、采油采氣、修井、集輸管線解堵等領域。因為適用范圍廣,連續油管及其作業裝備被形象地稱為“萬能作業機”。
東方不亮西方亮
我國引進連續油管并不晚,1978年,中國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從美國波恩公司引進第一臺連續油管作業機。
我們擁有的數量并不少,全球一共有2089臺,我們就有160多臺。
但在應用方面,連續油管應用于水平井和開發非常規天然氣方面仍然不夠,尤其是海上作業與國外仍有很大差距。
與傳統鉆井相比,連續油管作業周期短、事故率低,連續油管鉆井可降低成本25%~40%,在定向鉆井和欠平衡鉆井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國內外作業證明,連續油管技術應用于水平井鉆井、修井作業和增產等,有利于實現施工過程的簡單快捷和安全可靠,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和作業成本,減少對地層環境的傷害。
尤其對一些特殊井、復雜井來說,連續油管技術的應用比常規作業的增產措施優勢明顯。
近幾年,隨著國內裝備能力的提升和客戶需求的增加,國內連續油管服務不僅在數量上,在服務水平以及在客戶的認知上都已經提高很多,但是連續油管的價值挖掘還遠遠不夠。
走向深水的“拐杖”
除了完整的連續油管鉆井作業外,與國外連續油管作業相比較,國內的多級壓裂和長水平井的連續油管應用已達到國際水平,不過在海洋,這項技術依然是個“新秀”。
新秀不等于空白,主要指的是應用廣度與范圍。實際上,中國海油早就從國外購置了連續油管設備。
2012年3月,山西晉城沁水奧瑞安煤層氣片區某口井管柱遭遇砂卡,無法正常作業。海油發展采技服公司接到作業委托后,組織技術骨干討論設計施工方案,并派出經驗豐富的工具和軟件方面人員前往施工,順利完成解卡,使作業領域由石油行業拓展到煤層氣領域。同年,采技服公司購置一套7000米1.75號深海連續油管設備,填補了中國海油深水連續油管設備空白,并在崖城13-1氣田進行作業。
當前是油氣行業的低谷,也是應用連續油管的機會。與鉆新井相比,使用連續油管修井能夠降低成本。在不用永久性安裝鉆井設備的海上平臺或浮動生產設施上鉆井、鉆救援井或者環境敏感區鉆井,如果使用連續油管將會更加便捷、可靠。
徑大管長又智能
經過多年的發展,連續油管形成了配套齊全、功能齊全的產業。作業工藝從早先的簡單清洗、打撈作業,擴展到大型壓裂、噴砂射孔、測井、鉆井等領域。
目前,世界高端連續油管作業區域已經有多臺超大管徑連續油管裝備在作業,可以實現大排量連管噴砂射孔、分段壓裂。大管徑、超長度的連續油管也推動著開采模式的創新升級。連續油管讓井口場地更集中,占地更小,而在井下覆蓋的范圍更廣。
我國海域的油井深度、壓力、含硫量各不相同,它們與連管設備滾筒及注入頭設計在一起,成為影響油管壽命的關鍵因素。連續油管每一次作業都至少會經歷6次彎曲,而找到油管使用壽命中作業工況與設備設計的最佳結合點則是精細化連續油管設計的關鍵。
信息與智能意味著連續油管的自動化程度高,工作人員完全可以通過集成控制,對作業過程進行遠程診斷與決策。